语种切换
关于我们 · 新闻中心 · 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汽车中有哪些核心技术?
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汽车中有哪些核心技术?
发布时间:2025-07-08 16:27:22
来源:工业
浏览数量: 1001

11


自动驾驶汽车中的激光雷达融合了光学、电子、机械等多领域技术,其关键技术直接影响环境感知的精度与可靠性,以下是核心技术解析:

一、扫描技术:决定环境覆盖与实时性

1. 机械扫描技术

原理:通过机械旋转部件(如旋转棱镜、振镜)实现激光束的 360° 扫描,生成三维点云。

特点:技术成熟,扫描范围广(如 120° 垂直视场),点云密度高,但机械结构易损耗,体积较大,成本较高(早期单台成本超 1 万美元)。

应用:早期 Robotaxi(如 Waymo 初代车型)及部分高端测试车辆。

2. 固态扫描技术

MEMS 振镜技术

原理:利用微机电系统驱动小尺寸振镜偏转激光束,实现二维扫描。

特点:无机械旋转部件,体积小(如硬币大小),成本较低(千元级),但扫描角度有限(垂直视场约 ±15°),抗振性较弱。

OPA 光学相控阵技术

原理:通过控制多束激光的相位差,利用干涉效应实现光束的电子扫描,无物理移动部件。

特点:固态化程度最高,响应速度纳秒级,适合车规级可靠性要求,但技术难度大,目前能量效率低,探测距离较近(<100 米)。

Flash 面阵技术

原理:无需扫描,直接发射激光面光源,通过探测器一次性捕获整个视场的三维信息。

特点:结构简单,成本低,响应速度快,但点云密度低(远距离下分辨率不足),探测距离受限(通常 < 50 米),适合近距离补盲。


二、激光发射与接收技术:提升探测距离与精度

1. 激光发射技术

波长选择

905nm 波长:早期主流(如 Velodyne 产品),探测器成本低,但对人眼安全性较差(需限制功率),探测距离约 100 米。

1550nm 波长:人眼安全阈值高(功率可提升 10 倍),探测距离达 200 米以上(如 Luminar 产品),但需搭配铟镓砷(InGaAs)探测器,成本较高。

脉冲调制

ToF(飞行时间)技术:通过测量激光脉冲往返时间计算距离,精度达厘米级,适合远距离探测。

FMCW(调频连续波)技术:通过发射调频激光并分析回波频率偏移计算距离,抗干扰能力强,可同时获取速度信息(多普勒效应),但系统复杂度高。

2. 信号接收技术

APD(雪崩光电二极管):灵敏度高,适合弱光信号检测,常用于 905nm 激光雷达。

SPAD(单光子雪崩二极管):单光子级探测能力,可用于远距离微弱信号接收,未来可能成为固态雷达核心器件。


三、点云处理与算法优化:提升环境理解效率

1. 点云降噪与增强

通过滤波算法(如体素滤波、统计离群值滤波)去除环境噪声(如雨雪、粉尘干扰),保留有效目标点云。

利用深度学习(如 PointNet)对稀疏点云进行上采样,提升障碍物轮廓的完整性(如区分行人与立柱)。

2. 实时定位与建图(SLAM)

结合激光点云与 IMU(惯性测量单元)、GPS 等数据,实现车辆实时定位(厘米级精度),并构建动态更新的高精地图(如标注路面坑洼、交通标志位置)。

3. 多传感器融合算法

将激光雷达点云与摄像头图像、毫米波雷达数据融合(如 BEV 鸟瞰图算法),弥补单一传感器缺陷:

摄像头提供颜色与语义信息(如交通灯状态),激光雷达补充三维结构,毫米波雷达在雨雾天保持探测能力。


四、车规级可靠性技术:适应复杂车载环境

1. 环境适应性设计

温度范围:满足 - 40℃~85℃工作温度(如华为 MDC 平台测试标准),通过热电分离设计避免激光发射器过热。

抗振动 / 冲击:通过固态化结构(如 OPA、Flash)减少机械部件损耗,或采用加固型机械结构(如禾赛 Pandar 系列通过 100G 冲击测试)。

防水防尘:达到 IP6K9K 等级,防止雨水、泥浆侵入光学镜头。

2. 功能安全设计

遵循 ISO 26262 功能安全标准,采用冗余设计(如双激光发射器、独立供电模块),确保单点故障不影响系统安全。

内置自检功能(如激光功率监控、探测器故障检测),实时反馈系统健康状态。


五、成本控制技术:推动规模化应用

1. 集成化与量产工艺

采用芯片化设计(如将激光发射、接收、信号处理集成到 ASIC 芯片),降低硬件成本(如大疆 Livox 通过转镜 + 芯片方案将雷达成本降至千元级)。

引入消费电子量产工艺(如 PCB 板贴片、自动化组装),替代传统手工调试,提升良率(从 60% 提升至 95% 以上)。

2. 光学方案优化

通过光纤阵列、微透镜阵列等集成光学元件,减少激光发射模块的体积与成本,同时提升光束均匀性。

技术趋势总结

固态化:以 OPA、Flash 为代表的全固态方案逐步替代机械雷达,预计 2025 年固态雷达占比将超 50%。

低成本与小型化:通过芯片集成与量产工艺,2025 年车载激光雷达单价有望降至 500 美元以下,适配 15 万元级主流车型。

多技术融合:ToF 与 FMCW 技术结合,实现远距离探测与速度测量一体化;激光雷达与 AI 算法深度耦合,提升动态障碍物(如行人挥手、动物奔跑)的识别效率。


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,正推动激光雷达从 “高端选配” 走向 “主流标配”,成为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的核心驱动力。